各大院校高频初复试考点12: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四大应用

根据《媒体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显示,在我国有 43.3%的媒体运用人工智能进行效果检测;有23.3%的媒体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内容的生产、媒介形式的改变、媒体资源的运营管理;有20%的媒体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内容的智能精确分发。

一、新闻采集智能化

回顾2019年,各大新闻机构将机器人运用到新闻生产传播的过程中。例如,新华智云于2019年 8 月推出 25 款机器人,其中 8 款是助力记者、编辑采集新闻资源,分别为突发识别机器人、人脸追踪机器人、安全核查机器人、文字识别机器人、数据标引机器人、内容搬运机器人、多渠道发布机器人、热点机器人等。

目前浙江、山东等地的新闻工作者已在这些机器人的帮助下开展新闻采集工作,在地震、台风等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8月10 日超强台风“利奇马”新闻报道中,浙江省各媒体便选择了新华智云的突发识别机器人采集新闻,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抓取所需镜头,帮助记者、编辑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信息。

二、机器人写作

机器人写作应用到新闻生产的环节中,比如,新华社推出自动新闻协作工具“快笔小新”进行财经和体育新闻报道,以及“今日头条”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推出机器写作工具xiaomingbot等。

同时,业界和学界也在讨论一个问题:机器人写作是否能代替记者?答案肯定是不能的,原因很简单:相比于机器,人类记者的最大优势来自于信息的加工和再创造能力、新闻信息的深度挖掘和调查能力、新闻信息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因此深度报道正是人类记者自身最大的优势所在。由于机器人写作的局限性,很多重大比赛和重要新闻事件的稿件撰写还是不得不依靠人类记者操刀。此外,对于诸如深度报道、新闻评论、人物访谈等具有艺术性和复杂性的报道内容,机器人更是鞭长莫及。

三、智能编辑的应用

近两年,短视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成为人们重要的表达方式,因此,新闻视频成为新闻发布新闻的主要形式。

在新华智云发布的25款机器人中,协助媒体人进行视频制作的机器人有字幕生成机器人、智能配音机器人、视频包装机器人、视频防抖机器人、数据新闻机器人、直播剪辑机器人、影视综快剪机器人、极速渲染机器人、一键转视频机器人、视频转GIF机器人等。

据新华智云联席CEO徐常亮介绍,目前这些机器人已帮助媒体人生产短视频30万条,大幅度提高了采集和处理新闻资源的效率和产量。例如,在2019年8月的超强台风“利奇马”报道中,浙江广电集团旗下的钱江都市频道新闻部用数据新闻机器人制作了多条数据新闻视频。在2019年国庆阅兵报道中,央视新闻启用“AI剪辑师”对视频进行剪辑,完成了300条以上短视频的产出量,大大减轻了媒体人的工作压力。

三、AI主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新闻报道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AI合成主播颠覆广播电视新闻生产方式,未来 AI 主播将成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一环,与真人主播一起协同工作,提升新闻的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特别是在突发性新闻事件报道中,AI 合成主播可快速生成新闻视频,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时效;二是基于智能化图形识别、VR、AR、MR等技术,沉浸式、全息式、交互式信息呈现方式获得广泛应用。

例如,2019年6月在第23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新华社、俄罗斯塔斯社和搜狗公司联合推出了全球首个俄语AI合成主播。据介绍,AI合成主播主要是依靠搜狗公司人工智能“分身”技术研发而来。“分身”技术基于“自然交互+知识计算”的技术突破,通过提取真人主播的声音、唇形、表情动作等特征,再运用人脸识别、人脸建模、语音合成、唇形合成、表情合成,以及深度学习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将真人主播“克隆”出来,展现出与真人主播极为相似的信息传达效果。

人民日报则与科大讯飞在2019年5月25日推出了自己的首款AI合成主播“果果”。“果果”主要是使用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可使用普通话、粤语、英语、法语、韩语等多种语言介绍自己,并可以用多种语言24小时不停播报新闻。在“人民智播报”微信公众号上,每天早上 7点,“果果”都准时上岗,为观众播报国内外热点事件,吸引了众多粉丝。

参考文献:

1赵蓓,张洪忠,《2019年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传媒业的应用与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9

2 匡文波,《记者会被机器人取代吗》[J],新闻与写作,2018

原创文章,作者:afeng135,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1dj.com/224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