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整理 | NO.12 新技术专题

食用指南

“专题整理”栏目是传播匠为了帮助各位考研er节省时间、提炼研究重点和积累相关专题语料新推出的冲刺期栏目!热点专题将分为:视听传播专题、媒介与社会专题、平台专题、互联网文化专题、理论发展专题、政治专题、新闻学热点专题、新技术发展研究、新闻史必备专题。

每期会有学长学姐精心整理的相关热点专题,来帮助大家更好的整理专题、掌握知识点,并指出考察方向!不过大家对于热点专题的整理也要有所取舍,重点去看自己还需补充或是还未掌握的内容,厘清自己的思路。让我们一起在冲刺期冲冲冲!

EATING GUIDE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正掀起一场划时代的信息革命,必将全面、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新闻传播离不开通讯载体、通讯技术的革命引领着传播革命的迭代升级,同时,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也为新闻资讯的传播提供着源源不断的信息流。

技术是传播的先验,新闻也总是先进技术的率先实践者和受益者。在当前的使用现实与技术变革中,新闻业的价值重塑与产业变革方向在于提供更优质的原创报道,与此同时,新闻业的技术发展同样也值得新传学子的关注,积极学习数字化产业转型,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媒体的边界与可能。

考点笔记

专题整理 | NO.12 新技术专题

一、大数据

专题整理 | NO.12 新技术专题
1、定义

1、大数据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大量数据集合。其特点可概括为“5V”,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

大数据技术建立在Web2.0背景下的数据挖掘基础上,核心是对以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网络的识别、发掘和利用,其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嵌入性和自动化、规模化处理信息的快捷性,进一步将以信息传播等为代表的各类产业能力与创造性提升至新的水平。

大数据技术不断渗透到新闻生产的核心环节,重树了新闻质量标杆,进一步提升受众反馈的价值,拓展用户分析广度与深度,催生了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等新形式。

如央视“据说春运”栏目,采用百度地图LBS,获取国内春节人口迁徙情况的数据,以可视化形式展现了春运,广受好评。但同时,大数据也存在着数据黑箱、侵犯隐私权等负面问题。

2、数据新闻

数据新闻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的新闻。数据新闻有四大功能:

新闻叙事:大数据新闻的报道方式能够在宏观上对某个事件看得更加清楚与全面,事件复杂的演进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都能描述得直观且有趣。

事实判断:利用大数据的分析结果,表现清晰,说服力强。

预测走向:通过挖掘大数据,传媒在技术上可以制作出可视化、交互式的图表,告知很多事项。

信息定制: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大数据服务,媒体可以精准定位,经过后台计算,按照用户的接收习惯、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将服务推送到用户眼前。

数据新闻是在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下产生的,数据新闻是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报道形态,是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全面渗透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流程。

2、大数据在新闻业的运用

1、新实践:从专业化生产到社会化生产

(1)新闻生产主体——多元聚合

传统新闻的生产主体是作为职业工作者的记者、编辑,而数据新闻的生产主体是多元主体的聚合:由计算机程序开发设计人员、社会学家、统计学家以及其他专门性人才共同参与到复杂的数据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可视化呈现及传播互动过程中。同时其生产主体也是人与“信息机器”的聚合体。

(2)新闻生产流程——数据处理与甄别

米尔科·洛伦兹(MLorenz)提出数据新闻报道四步骤:挖掘数据—过滤数据—数据可视化—新闻报道制作完成,每一步都代表对数据的不同处理,数据贯穿新闻报道全过程。

(3)新闻生产价值——客观认知与民主参与

在当代新闻报道中,对数据的使用本身就应归功于普遍的民主化过程,而开放数据则彰显了社会民主的提升:

数据新闻提升了“客观认识价值”,能够提供比传统新闻更为准确、客观的知识;数据新闻拓展了“大众参与价值”,将广泛的非专业新闻工作者卷入数据新闻生产过程,为提升大众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途径;数据新闻彰显了“民主监督价值”,客观强化了对政府的监督,更好实现了新闻的社会责任。

2、新传播:面向用户的传播

(1)精准性传播

数据挖掘与分析为数据新闻的传播提供精准的用户信息,传播者可以对用户进行“点对点”的新闻信息推送,实现精准传播,提升传播效率,满足用户的个性化新闻诉求。

(2)可视化传播

从静态信息图示到交互式数据图示,再到动态数据图示,以及多媒体互动模式,数据新闻正在构建一种可视化传播方式。用户不仅可以便捷地获取和解读数据新闻中包含的信息和意义,而且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3)互动性传播

在数据新闻的传播过程中,用户既是数据的接受者也是数据生产者和传播者。在这种互动传播过程中,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浏览数据的路径,对新闻作出独立判断,甚至更改新闻内容。

3大数据在新闻实践中的发展瓶颈

1、数据获取简单化影响信息价值的延展

新闻媒体普遍偏好使用有权威部门背书的公开数据。实际上,这类数据本身已经经过充分地开发与分析,是在考虑社会影响基础上的“有限公开”。新闻媒体往往将这类数据作为新闻的内容直接予以呈现,而不是将数据作为资源进行深入挖掘。

一些新闻媒体通过爬取互联网平台的公开内容来定向获取数据,或者与社交平台合作来获取用户数据。但是忽略了对数据来源的真实性验证和导向性掌控,以及准确性和公正性的严格把关,再加上数据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缺乏数据专业人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利用数据科学来拓展信息价值的动力不足。

2、数据处理浅层化影响优质作品的产出

一些新闻媒体对数据的加工仅限于描述性统计,很少深入挖掘归因或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预测性分析发现趋势和通过建模来发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则是少之又少,导致在面对一些复杂问题时,所做的只能是浅层次的有限描述,不利于有深度、有科学性、有指向性、有启发性的优质新闻作品的产出,同时也使人们质疑数据与数据技术在新闻领域的使用价值。

3、数据可视化的偏好影响数据资源开发

数据可视化的终极目标是传播有价值的事实和结论,过于美化的信息会削弱和掩盖新闻的重要性和价值。数据可视化只是媒体用来展示、表达与呈现信息含义的一种手段,因此根据数据自身特点来“选择”可视化手法,才能使可视化形式和数据内容实现高度契合,从而达到准确、高效传递信息的目的。

4数据科学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思

1、以谨慎的态度看待数据分析的结论

大数据是一种“无差别”的记录,既不能分辨数据来源的动机,也无法依据数据间的关联性进行存储。大数据可以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但不能将其视为现实世界的全面呈现。

因此,在把数据分析的结果作为新闻要素来呈现时,新闻工作者就需要多一分谨慎和质疑,应通过多方求证与核查,并告知受众自己的结论是有限条件下的“部分真实”,以避免误导受众,影响受众对社会现实的判断。

2、重视数据分析和数据监测的舆论引导价值

通过应用数据科学中的数据挖掘、词库构建、文本数据处理与分析、机器学习及社区识别等技术,建立网络舆情分析指标体系及分析模型,从社会网络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的角度分析舆情。

在把握信息传播的路径与内容特征的基础上,应用算法找出热点问题,并实时跟踪热点的发展,及时预判舆论分化和舆情走势,借助文本情感分析来研判网络舆情,为新闻媒体抢占先机、主动设置议题提供重要支持。

3、客观看待数据科学与新闻传播的调适

新闻媒体需要兼顾社会现实、受众需求和媒体职能等来思考问题:什么样的话题需要分析大体量数据、在什么维度上进行挖掘更有价值,以及用什么形式呈现更高效、更易于受众理解等,让数据与新闻故事有机结合。

因此,无论数据科学的应用表现出何种形态,也只是新闻传播的辅助手段,新闻产品始终要以内容为导向。

二、算法推荐

专题整理 | NO.12 新技术专题
1定义

算法推荐是通过追踪用户的网络行为,运用一些数学算法,计算出个人特征、环境特征等相关信息,由此推测出用户可能习惯的内容。算法推荐的类型包括基于内容的、协同过滤的、关联规则的、模型的以及混合算法等。

从信息分发的角度而言,算法要了解并匹配三方面的特征:

①用户特征,包括兴趣、年龄、职业、手机型号、阅读历史等;

②环境特征,算法会根据时间、地理位置、网络情况、天气情况等环境特征,因时因地给用户做推荐;

③通过算法分析文章的内容和特征,包括关键词、主题词、标签、热度、时效性等。

基于用户兴趣的“算法推荐”是移动互联网新闻的主要分发方式,代表有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

2“算法推荐”呈现的问题与风险

1、从“客观真实”要求到出现“信息虚假”泛滥,传媒业机构遭遇公信力消解

坚持新闻信息内容传播时的真实性,是对传媒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最基本、最底线的要求和应遵循的新闻传播准则。

智媒体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算法推荐”技术途径运作,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由于软件程序无法自动判断识别数据的真假,算法存在偏见和局限,在缺乏人工审核的背景下,由算法在拟态环境中塑造出的新闻,难以确保真实和客观,其公信力逐步得到消解就成为可能。

2、从“公共价值”领域到选择“个人偏好”取向,主流价值观遭遇解构窘境

传媒机构应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且不能片面追求流量和利润而满足少数人的需求。事实上,在“算法推荐”影响下,一些智媒体平台推出的内容伴有低俗化、恶俗化和庸俗化现象,甚至出现了色情、暴力等内容,“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算法主导的新闻业极易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

3、从“个人隐私”泄露到凸显“著作权窃取”频现,网络空间遭遇侵权风险

伴随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互联网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受利益的驱动,个人隐私权越来越容易受到侵犯。网络伦理道德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延伸和扩展,在网络空间中,包括隐私、知识产权在内的侵权活动都是一种背离社会伦理道德的活动。

newspedia | 新入门,从算法推荐开始学起mp.weixin.qq.com/s?__biz=MzU0ODUwOTUyMA==&mid=2247521748&idx=1&sn=e96f5b13a2c7a8faee96859af9330a95&chksm=fbbcd7ebcccb5efd974d5f2a8deac34cd919b07c8920458eb0f3dac2af7846c47fe11cb479db&scene=21&key=0f851457f20ffc89e67284e66e0979ecdfe19a44a584b683c8200719a2f4ac37aa248f70ec162c8de7fe8f6bad2a9399793d6b23f72dedf45ece8c17f4cf6d3304932930db4b46aeeaec8cbcfb1c39be415b2d9e3014eda31e006c56b0ef2d26a139b222e8520b923e3afaa793e718e660a6aba55dbe083219d289a392f914cd&ascene=7&uin=MTUwOTc3ODQx&devicetype=Windows+11+x64&version=63080021&lang=zh_CN&exportkey=n_ChQIAhIQkS11E4Cq9woUke50f4YaOhLfAQIE97dBBAEAAAAAAMOqLjymREoAAAAOpnltbLcz9gKNyK89dVj0QtqwLDM8EB8eRM%2F4XQg0HYHzShCMx2%2F2wnlDkeoMjgyAtY7CIJImuNlseCmyX%2Fg93anuLbtj%2FHiusItLhFJj8syyzP9CbMXOgkJnBtmBzV7uOYYNnzrtFCM431HIEUlN1hafBHr%2FLMIBWn7YJfLW9WYhE3FRx%2F8m0mMVzO7B1KscLmEe44ouJEqfRVJkJCf9%2FoBcYoGX29L6gVupLr2uFXEWqedbTdQk7G6aGbNULQRjYzQCsiCkmEw%3D&acctmode=0&pass_ticket=AXhiVIIXLTP728qQ1xmXUND5mJ4KfJXcpGKKSzOpjPc1k8iW1RBvC0p4BUOl8%2Fk6&wx_header=0&fontgear=2专题整理 | NO.12 新技术专题
3“算法推荐”伦理失范的原因

1、过度依赖“算法推荐”技术,“把关人”作用弱化或缺失

进入智媒时代,媒体争相采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技术在新闻生产和传播中正被不合理使用和滥用。

算法新闻一旦自动化生产,“把关人”的角色就会被弱化,“把关权”逐步被算法消解,无法识别、理解人类思想意识和判断新闻价值的机器所生产出的新闻产品缺乏有效监督,主流价值观失去统一引导,最终的结果是“媒体公共性和社会责任缺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失去了平衡,新闻专业主义的天平被根本打破”。

2、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至上,媒体道德底线降低或失偏

在智媒时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媒体平台为提升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主要采用资讯增加流量进行变现模式实现盈利,其背后是增强用户黏性。

算法技术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有些媒体在经济效益面前忘却了肩负的社会公共责任,片面认为增加新闻信息的点击量和关注度可以换来流量的增加,最终实现盈利,从而忽视了社会效益。

3、客观存在人性自身需求因素,媒介素养面临能力不足

用户本身道德水平就存在差异,文化需求层次不高,那些“三俗”之类的内容被“推荐”而至就顺势迎合了个人需求。

受认知、心理和习性等因素影响,用户处于“信息茧房”之中也变得更具惰性,被动地接受机器推送而来的相关内容,失去与高媒介素养用户交流的机会,信息接收逐步狭窄化甚至封闭化,最终导致内容朝着用户想看的方向倾斜。

4、法律法规滞后于媒体技术发展,技术道德体系尚未形成

从目前来看,关于互联网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法律和制度还相对滞后于网络新兴技术的发展,存在着立法力度不够、法律效力较低、法律条文不够细化和留有空白等方面的问题,网络空间法律的立、改、废工作任务艰巨,治理执法体系不够健全。

4“算法推荐”的治理路径

1、以“主流价值”引领为前提,建立算法+人工的新闻内容伦理“双把关”审核机制

一是算法要融入人的思考和伦理,预设好主流价值立场和道德立场,将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作为传播的主旋律。

二是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对虚假新闻信息、“三俗”、色情、暴力等内容进行精准识别和过滤,提前做好预警和把控。

三是实行人工智能+人工审核,通过人工编辑辅助“算法推荐”,避免处于“信息茧房”中的用户受到伤害。

2、以“多途径推荐”改革为基础,建立个性+多样性的新闻内容“双选择”推荐机制

一是在充分考虑媒体组织的商业利益和用户合法权益的平衡基础上,从立法、制度、行业规则等层面加强“算法推荐”操作实践的透明度,引导媒体从业人员自觉遵守透明的伦理规范,破解算法黑箱在智媒体新闻生产传播中导致的“算法偏见”。

二是可以考虑建立多元化推荐系统,对用户画像分析时要减少低俗、过度娱乐化的画像,净化传播内容生态环境,加强用户关注正能量内容的兴趣引导,提升用户的价值观。

3、以法律法规底线为保障,建立他律+自律的新闻传播伦理“双约束”规范责任机制

一是要完善网络传播法律法规。在我国《网络安全法》等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限制“算法推荐”权力的滥用,规范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获取个人隐私信息的目的行为。

二是要凝聚共识,明确智媒体信息传播伦理原则,引导建立统一的行业规范,定制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智媒体中的使用规则。

三是行业主管部门及媒体单位必须履行好监管责任,加大对“算法推荐”的执法检查力度,对违法责任者予以惩戒,增强法律教育效果。

4、以媒介素养教育为基础,建立培训+引导的智媒体平台“双主体”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机制

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教育,提升从业人员的政治意识,从而在主流价值舆论引导中保持正确的方向。

二是建立互联网媒体政策法规学习培训制度,将互联网媒体政策法规内容作为从业人员上岗的基本考核条件,提升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增强纪律观念。

三是引导受众提升媒介伦理意识,提升他们对智媒体传播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降低陷入“信息茧房”的可能性。

四是增强用户隐私保护意识,普及智媒体用户关于隐私保护信息的知识,提升算法素养,避免陷入“隐私陷阱”。

三、区块链

专题整理 | NO.12 新技术专题
1定义

区块链技术又称为“分布式记账”技术,被认为是确保数据储存和移动安全的最新方式之一,它不是将数据存放在一个中心化的地方,而是将其“化整为零”后分别存放在全球互联网络中的数以千计的节点(电脑)上,并同时使用一种强大的加密技术将这些数据互相锁定在一起,从而能够确保数据的完成性和安全性。

区块链技术诞生于2010年,最开始是比特币,主要作为一种不受任何限制和去中介化的全球化加密货币而受到热捧。区块链的特征有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匿名性。

具体到新闻业,新闻行业的去中心化能够通过使用智能合约在线区块链平台,来消除大众媒体报道中的不真实性和不准确性,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和密码为记者和用户创造公开的市场,记者可以组队成立新闻编辑室,经营自己的出版物,开创媒体盈利新模式。

2区块链技术在传媒行业中的运用

1、提供新媒体解决方案——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应用

全球首个分布式存储商业应用系统——DBS,以分布式存储技术为核心,商业应用落地为根本,集存储设备研发、生产、销售与整体运维于一体,将在大数据储存领域实现全生态快速发展。

致力于打造适配传媒业务的海量数据存储与加速的内容管理平台,统一管理面向集团级别的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包括多来源内容汇聚、融合媒体中心、直播、智能内容审核平台、云导播平台、全网大数据统计分析等。如2021年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云直播就采用了该技术。

2、信息共享——点对点传输技术应用

点对点传输技术(peertopeer,或P2P),以此为基础所开发的各种共享软件已经应用于各种领域,不管用户是否在线,都能够持续地共享,包括各种多媒体文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和幻灯片等,使用这种技术,传输效率将得到大大提升。

3、信息保真——共识机制技术应用

共识机制是区块链对于出块、验证、奖励等规则的约定,在区块链网络内起到决定谁负责生成新区块以及维护区块链统一的作用。

这意味着假如你去修改区块内的某个信息,不仅仅是把某个区块的信息改完就完事了,你还要修改区块链中至少51%的其他区块的信息,才能使整个区块链认可这一修改行为。另外,每一个区块都会基于一个不确定的算法生成类似身份证件的通行证。

4、版权保护——加密算法技术

根据加解密的密钥是否相同,加密算法可以分为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的结合三种形式。

尽管区块链的内容可以允许分享,但是可以利用加密算法等技术控制对内容的复制和修改,从而达到实现版权保护的目的。区块链采取的是加密算法,能够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如百度莱茨狗、360区块猫、网易星球、小米游戏“加密兔”等都是区块链加密算法技术的应用。

3区块链在新闻业中的赋能前景

1、赋能信息源高效查证,遏制新闻反转

第一,由于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每个“区块”的信息都是真实可信的,而且所有“区块”的信息都能被溯源,可从根本上治理虚假信息。

第二,由于区块链信息的固定性,“区块”中的信息都是不可被篡改或删除的,所有企图更改或删除信息的行为都会被记录。

第三,由于区块链具有高度的透明性,所有信息都可以被用户查看,这就保障了信息的透明性。

第四,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决定了所有用户都可参与到新闻内容生产、把关流程中,这不仅极大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更消弭了假新闻的生长空间。

2、赋能新闻公正,防止新闻报道的外部干扰

第一,区块链技术除具有高度透明性之外,也具有高度的私隐性,通过对区块的加密能够保护新闻发布者和接收者的隐私,使内容生产者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能够潜下心来专注新闻内容的生产。

第二,区块链中的信息均是同时属于各个区块的,而各个区块中的内容是不会被修改或删除的,这极好地保证了新闻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3、赋能知识产权保护,遏制洗稿现象

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创作,当遇到侵犯版权的现象时,可借助区块链技术对信息进行溯源找到侵害者,以此来对侵害者实施应有的惩处。

同时,借助区块链技术,原创者可拥有对内容的制作、传播、变现等过程的主导权,借助区块链绕过平台与受众进行直接交易,提高原创内容的经济价值。

4、赋能数字货币的新闻业运用,革新媒体运营模式

媒体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创造新型合规的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的使用使内容创作者可以直接接受用户的打赏,在保证个人收益合法、合规的同时,也能避免内容创作者受利益驱使而出现的失范行为。

区块链的融入使新闻媒体转变了运营模式,在区块链的作用下,媒体不再受网络平台的影响,不仅降低了媒体运营成本,也重塑了新闻的内容价值。

4区块链在新闻业中的赋能瓶颈

1、空白多、经验少、耗能大、人才缺等问题

区块链技术目前还处于尝试应用阶段,在技术应用、隐私安全、运营模式等方面均属空白,且区块链技术耗能极大,在发展中覆盖面越广耗能就越大。

目前,与区块链技术相关的人才少之又少,媒体只能依靠技术公司来解决问题,但可能会导致技术生产的风险,从而威胁到媒体的权威性。

2、高度用户依赖之下的公众认知浅和不信任问题

区块链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用户越多其价值就越大。当前,许多人对区块链为何物仍不清楚,而且,人类对新事物往往都有一种恐惧感,对于区块链技术也是一样,也正是因为这种恐惧感,导致人们不敢轻易尝试利用。因此,如何普及新技术并说服民众参与其中,成为媒体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3、监管缺失与私隐保障问题

在区块链语境中,由于其具有高度的私隐性,不利于政府的监管或审查,使其在运营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范问题。与此同时,如何做到监管得当和隐私的有效保护是一个重大课题。

5如何突破区块链的新闻业赋能瓶颈

1、积极探索区块链的创新运用和人才体系构建,以技术改进解决能耗问题

媒体人应具有“高维度”的技术运用思维,革新认知,用区块链技术革新媒体生产关系,推动媒体转型升级。对于高耗能问题,相关技术的革新会促使耗能下降。

面对区块链人才缺失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动培养体系的构建。媒体界应该跟相关教育部门加强交流,共同推动相关人才的培养体系构建。

2、深入普及区块链知识,消除技术恐惧,激活受众参与

媒体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公信力优势,利用多方式、多渠道来普及区块链技术,将区块链这一深奥的概念转变为易于接受的语言,消除用户的技术恐惧。

3、引入政府监管,强调私隐保障,防止技术失范和隐私侵害

对于媒体区块链的运用,政府相关部门应与媒介行业协会等共同探讨,构建起一套科学的监管体系,应主动将政府监管部门纳入区块链中,使其和区块链媒体融为一体。

由政府牵头组建媒体区块链,各大媒体均入驻其中,便于政府统一进行管理;政府派遣专人作为“观察员”的身份入驻媒体平台,对媒体日常的工作进行监督。与此同时,还应在法律规定的框架下,做好用户的隐私保护。

四、人工智能

1定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最早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学会上提出,是指使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决策等功能,其本质是对人的意识与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人工智能严格意义上属于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涉及到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等自然和社会科学。数据新闻、机器人新闻、传感器新闻等都是人工智能在新闻传媒业的具体应用与表现。

人工智能在媒体行业的应用,从信息采集、加工、整合、核查与判断、协同生产和内容分发等各方面带来新生产力,多线程增强生产能力。面对技术带来的各种可能性也需要有对风险的更明确判断与警惕,信息减法、数据伦理、算法伦理、连接克制、人机协同等原则与伦理对于智能生产力的安全释放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工智能作为互联网两大底层逻辑之一,对于技术的应用有较大的要求,从业队伍要呈现技术化转向,未来的媒体从业人员不仅拥有传统的新闻业务能力,更要从数据、技术等方面有所涉猎,是未来互联网环境下从业人员的普遍化要求,更依托新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未来必要的转型思维。

专题详见“人工智能”专题:

五、5G

专题整理 | NO.12 新技术专题
1定义

5G指的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是4G的衍生,它与卫星通信技术、有线通信技术等,共同构成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通信网络。5G网络的特点有高速度、高兼容、低时延和低能耗等,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机器学习技术、VR技术、车联网和无人机等领域。

5G技术出现之前,移动通信基本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5G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全方位连接成为可能。5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全面助力了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新闻传播产生了时代性的影响,再造新闻传播采写编发流程。

2019年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跨入5G时代。5G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能够实现全时空传播、全现实传播、全连接传播和全媒体传播。

在5G的加持之下,在挖掘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信息和数据的准确性方面有了传统信息来源无法比拟的优势。5G推动多元素材采集方式,强化新闻呈现的临场感,重组新闻发行系统,进一步拓展5G高技术引领的“数字化未来”。

2、5G技术为新闻传播带来的改变

1、新闻传播的方式呈革命性迭代

5G技术为信息的传输提供了超大带宽。相对4G网络,5G条件下网络的传输速率提升10~100倍,更多的新闻用户将选择观看视频获得对新闻更直观的感受,传统以语言文字为主的信息流将被视频流所迭代。

新闻用户还可以通过穿戴VR设备“直达”新闻发生地,“亲临”现场去“体验”和“直击”新闻,直接影响着用户对新闻供应和传播者的偏好,这对于传媒从业者来说,将是极大的挑战。

2、新闻传播的渠道呈泛在性拓展

传统的新闻传播载体历经纸质平面、广播、电视、电脑和手持移动终端(手机、iPad等),而5G信息的传输将不再限于上述的传统载体,海量终端使得新闻传播广泛存在于车载屏幕、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类载体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各种设施中都内置了各具特色的信息接收、处理和发布的终端。

3、新闻传播的模式向交互式转变

此前,新闻传播以垄断供给、静态消费为基本模式,发布(供给)端提供的新闻内容具有单一性、滞后性,需求端则被动、刻板地接受新闻信息。5G时代信息传输的高速度和低延时性,将扁平、多样、实时的传播特点推向新的维度。新闻产销双方通过即时性的体验交互,有效破解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双方可精准地掌握对方拥有什么、需要什么。

4、新闻传播的供给呈智能化趋势

人工智能基于对用户的画像,紧紧围绕用户的个性化需要提供与之匹配的智能化新闻供给,按照用户的偏好实现新闻的“定制化”生产与发布。同时,智能化的新闻供给端可通过对用户的“认知”与“自我思考”,不断自我迭代,通过云端智能取材、加工和定向传递,实现新闻服务的不断优化升级。

3、5G时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策略

1、勇于革新新闻传播的理念

5G技术是由“直线”到“面”到“全方位”的智能化飞跃,所有的传统行业都要和通信技术融合在一起,无限的信息接入将使任何人和物随时随地地共享数据。

新闻传播业要在实现自身的技术能力迭代升级的同时,努力成为信息资源的集聚者、加工者、处理者和引领者,引导受众理性、健康地消费信息,而不是被各种信息淹没、笼罩、误导。广大新闻传播工作者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努力使自己成为新媒体、新业态的建设者,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者。

2、大胆创新新闻传播的模式

我国各类新闻机构应当借助国家全面推动5G商用的东风,积极主动地将5G技术运用到新闻传播中,借助5G、云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创新打造高清可视化新闻、临场体验式新闻、多终端发布新闻等,引领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潮流。

要依托5G技术主动拆除新闻供需两端的时空藩篱和信息隔阂,主动去垄断化、去单向化,创新和推广交互式新闻、定制化新闻、智能化新闻,实现新闻产业的“产销互动”,促进传播媒介之间、新闻媒介与政府之间、新闻界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新闻传播的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3、坚定走专业化、精细化发展之路

在当下,因为央视和省级卫视的强势覆盖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一些市级电视台、电台举步维艰,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即是明显的信号,传统的同质化传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广大受众的信息消费需求。

除了央视和部分省市卫视可以继续作为大型综合性新闻传播平台外,大多数现有的中小型电视台、电台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在某一专业传播领域做大做强细分市场,实行差异化、精细化发展战略,在特定的细分受众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4、加快推动新闻产业转型升级

要通过打造新闻产业供应链适应5G时代新闻传播的新特点新要求,推动新闻产业转型升级。要基于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强化需求导向,积极打造新闻业供应链龙头。

鼓励构建新闻业综合服务平台,深度融合信息搜集、资讯交换、素材采集、新闻编制、质量管理、流转播放、终端维护、用户反馈、供需分析、人才培养、设备研制的全链条,提升新闻产业链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水平,不断延伸产业链,推动新闻产业供应链协作共享,为5G时代新闻传播方式和模式的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六、云计算

专题整理 | NO.12 新技术专题
1定义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指将庞大的计算处理任务自动分拆成为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子任务分配给由多部网络服务器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

目前云计算又发展成为一种商业概念,它的目标是将网络中的服务器作为一种共享的资源,用户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这些资源,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云计算是处理大数据的手段,没有大数据,就不需要云计算。

2新闻传播视角下的云计算传播机制

在云传播中,云终端是工具,云服务是媒介,云计算中心是基础平台,云传播的本质是信息在“互联云”上的流动过程。云传播的四个传播特征:

第一,移动传播、实时传播。在云传播模式之下,用户可以利用便捷的移动终端与他人随时随地分享信息。

第二,全信息传播。传统网络的传播内容主要为语法信息,而云计算为语义网提供了计算平台,使之扩展到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第三,个性化传播。云计算可基于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版云服务。

第四,自动化与智能化传播。在云传播背景下,不同用户可在不同设备上管理同一份数据,实现了流媒体在移动终端之间的即时切换、断点续播等功能。

3云计算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实践

1、传统媒体的转型与融媒体发展

目前业界已经出现了“云媒体”或“广电云”的媒介技术形式。云媒体(或广电云)即云计算下所有媒体的总称,是指“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媒体与信息的云整合、分类、交叉和处理的技术”。

(1)云媒体形式

①云媒体电视

江苏有限云媒体电视是三网融合的创新尝试,它可通过广电网络和云媒体平台的双向渠道为观众提供屏互动、智能语音搜索、智能导航、社交电视等多种功能,使电视传媒成为公共服务、信息发布和双向互动的平台。

②云报纸

京华时报的《云周刊》,是报纸内容电子化和互联网平面化的结合。它的前端是纸质报纸,后端是“云端”庞大的网络资源,可实现数据库式的平面媒体的展示。用户用手机将在报纸上的某篇内容拍下上传网络后,云端就能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查找到相关的新闻和视频及其延伸报道。

③媒体云计算中心

亚马逊和谷歌推出了媒体云提供云服务,路透社、新华社等传统媒体打造了自己的全球数据中心,美联社使用云计算平台创建了API对接端口。

(2)云计算在媒介组织中的功能作用

①内容生产

新闻采集:记者除了实地采访外,还可以依托云技术在其数据库中获取大量新闻线索与资源。

数据存储与传送:记者在进行异地采访时可将所有信息随时上传至云端,并可以即时修改与编辑,避免关键时刻产生的线路拥堵和数据丢失等问题。

新闻编辑:云计算可实现新闻数据快速共享,编辑和后期人员可从云中随时调用前方记者上传的实时数据和数据库中存储的往期数据。

②内容发布

首先,云计算高速廉价的计算能力可助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更快融合,实现新闻信息的多终端、多渠道发布。

其次,媒体可通过云计算平台上运行的聚类算法建立个性化新闻推荐、分布式新闻发布等系统,实现新闻内容的整合化和个性化发布。

最后,云计算还可在媒介内容发布的过程中实现“把关”的作用。一些反垃圾云服务可以高效甄别UGC式下产生的垃圾内容,从而实现媒介呈现信息的过滤与优化。

③受众体验

一方面,云计算提供的云服务使媒介受众的体验不断优化;另一方面,云服务也令媒介得以与其受众建立起更为良好的关系。

④集团内部信息化建设

云计算还为媒体集团搭建了高效的云计算信息平台。其高可扩展性可促进集团内部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提升集团自身的管理效率。

2、数字出版

云计算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以方正集团的“云出版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的“云出版+云数图”数字出版模式、以及天津市所建立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为代表。云计算以其信息转移的便捷性、运行成本的低廉性、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等优势,为数字出版的技术商、内容生产商和销售商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巨大的市场机会。

3、舆论监测

目前已有一些学者通过云计算架构的大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系统实现了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分析,此类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相关机构及时把控网络舆情,从而促进社会治理和政策制定。

4云计算技术对全媒体新闻人才培养的影响

1、消弭了不同传播类型之间的界限,便于新闻人才掌握更多的传媒技能

通过构建统一的云计算技术平台能实现全媒体化的内容生产和传播,不同部门、岗位的新闻工作人员能够借助新媒体平台完成多种类型新闻素材的采集与编辑,传统的采编各个环节相互分离、媒介类型相互分离的局面将被打破。从就业方向、技能要求、课程体系的设置都能够为新闻人才培养指明一个道路。

2、降低硬件成本,有利于新闻院校更便捷地搭建全媒体实训平台

借助云计算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硬件成本,实现实践教学的多元一体化,不仅能够让学生分门别类地掌握不同的媒介技能,还可以同时让他们逐步实现对各种技能的融汇贯通,在更短的课时之内掌握更为全面的“全媒体技能”。

3、有利于打通学校与业界的界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融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契机

在不影响新闻传媒结构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学校的实训平台与媒体的生产平台完全可以实现对接,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感受到新闻一线的工作状态与素质需求,配合课堂学习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训练;另一方面,便于让优秀的学生于在校期间就能够真正参与到新闻生产中,提高教学与实践相互支持的程度与效率。

4、有利于推动全媒体新闻人才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变化

整体来看,我国新闻传媒领域对“全媒体”知识与技能的重视、培养还远不能跟上业务进步的需要,云计算能够承担这种革命性的使命,把能够不同媒介生产的统一平台上变成现实,进而便于改变从业者知识与技能结构,使其适应全媒体发展的需要。

5构建培养全媒体新闻人才的“三大体系”

1、课程体系上:打破原有的专业壁垒,构建全媒体课程体系

一是基础理论知识版块,二是全媒体信息采集技能版块,三是全媒体编辑技能版块,四是拓展课程版块。

2、实训体系上:创建全媒体实训平台,切实提高学生全媒体采编技能

在创建全媒体实训平台的基础上,高校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开展全媒体实训。组建全媒体采编实训中心,对学生开展采、写、编、拍、摄、录、剪等全方位、全技能的实训。学院的全媒体平台还可以与传媒一线技术平台实现联通对接,以技术联通为基础,加强与校外实践单位的联系,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参与一线工作。

3、支撑体系上:整合多方资源,打造一支跨媒体、跨专业、跨学科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基于云计算的全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跨媒体(掌握视频新闻在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不同传播规律和编辑特征)、跨专业(采、写、编、拍、摄、录等多种技能)、跨学科(播音、多媒体等)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团队。

七、物联网

专题整理 | NO.12 新技术专题
1定义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此外,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

2物联网技术的传播应用及影响

1、物联网使信息生产形式得到延伸

(1)增加信息资源的来源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公民话语空间依托数字技术得到了无限扩大,新媒体的即时、便捷、去中心化等特性,解放了普通公众传传播事实、表达意见的权力,扩大了新闻的来源。在物联网时代,传感器使一些重要的公共信息,从难以捉摸到被作为数据留存了下来,这为公共新闻的生产提供优质、丰富的信息来源。

(2)扩大新闻生产主体

传统的新闻生产主体主要以专业化的媒体机构为主,在物联网社会,一些掌握数据资源、算法优势的技术公司凭借其对用户数据的掌握,逐渐地向新闻生产的核心领地渗透,新闻生产的主体扩大到掌握智能机器、传感数据的IT巨头、物联网企业。

2、物联网使媒介与社会的融合更加深入

(1)传播终端无所不在

传播终端将无所不在,智能设备扮演着媒介的角色,促使物质世界与虚拟空间的融合程度更深,传播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社会更难以区分。

(2)媒介终端的场景化

在万物互联时代,物联网将物理世界与虚拟空间连接起来,智能设备充斥着物理世界的空间与环境,LBS、传感器、大数据等物联网技术将无限拓展媒介终端的场景化基因,推动媒体更加智能化。

3、物联网使用户的概念更加清晰

(1)用户平台的延伸

物联网终端的普及将会带物联网用户规模的极度扩张,并使得用户成为了直接意义上的物质产品使用者。同时,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将会促使用户向物联网终端平台的迁移,强化社交属性、利用场景优势、提供个性服务的物联网终端产品将会赢得更多用户的青睐。

(2)用户分析的多维化

大数据、传感器技术的兴起,实时检测用户的媒体使用行为,开通了即时反馈渠道,增加了对生理反应的记录和深度需求的挖掘,精准预估传播效果,改进传播方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3物联网传播的伦理挑战

1、淡化人的主体性

技术具有自主性,技术本身带有一种秩序意志,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于技术的强权逻辑,使用技术的同时也是向技术妥协的过程。

物联网的核心是一种媒介技术集群,这些先进的技术无孔不入地侵占了人类生活和物质世界的方方面面,使人面向客观世界的主体地位淡化。当人类成为技术的对象,被技术操控时,一种新的异化和统治就产生了。

2、加重社会心理隐患

物联网技术重建人类生存景观的同时,还可能会带来相应的心理层面的断裂与交往行为的异化,导致社会心理隐患的加重。

(1)“技术焦虑”心理更加普遍

“技术焦虑”是一种由于技术的“闯入”或“失灵”而引起的心理不适现象,技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欲求和需要。移动互联网与社交软件的出现,人的社交心理发生转向,愈加依赖于虚拟空间的身份建构与话语交流,技术的任何“闪失”,都会造成人们的恐慌与焦虑。

(2)“时空紧张感”加剧

在万物互联时代,一切机械的、重复的、程式化的日常劳动都由机器完成,人们可以在特定时间借助智能媒介操纵多种事物、完成多项任务,人们的时间和空间均被最大限度地压缩。

生活节奏更快,社会的流动性更强,面对瞬息万变、“应接不暇”的信息环境,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时间紧张”的错觉。虚拟空间无限侵占现实空间,人们在虚拟空间与现实场景的转换中,感到一种错乱和迷茫,这是“空间紧张”的表现。

(3)媒介依存症加重

在物联网社会,虚拟现实技术作用于人的视知觉器官,模拟人的经验系统,使得虚拟与真实的界限更加模糊。

人们沉浸在虚拟技术所营造的缤纷绚丽的“王国”之中,渐渐产生与现实的脱节和隔离,可能会造成身心透支之后更为严重的心理错位与精神空虚。

3、加大信息管控难度

(1)隐秘信息泄露:信息安全风险加大

在物联网的全息感知环境中,个人信息和生活细节在大量智能识别设备的“监视”下无处隐藏,人成为一种“透明化”的存在。个人隐私不过是躺在各种应用终端里的冰冷数据,毫无秘密可言。尤其是储存在应用层上的信息,暗含人的需求、偏好、习惯等,一旦遭遇泄露,个人安全将遭受巨大威胁。

(2)权力转换:信息与空间的关系重建

伴随着物联网技术标准的统一和完善,信息的控制权和处置权会越来越集中,个体也就会无形中受到这种信息权力特有的“监视”和“规训”,也就是福柯所论述的“全景敞视监狱”,以此完成对主体的管理和支配,从而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

(3)数字鸿沟加深:信息资源的不对称

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息资源的重新分配,引起数字鸿沟的扩大和分化。具体来看,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不平衡,会引起国家之间信息主权的不对等。

在经济收入、知识水平、接受习惯方面占有优势的社会群体,也会更早接触和使用到物联网设备,继而引发新的社会分层。此外,物联网是一种新信息技术,未来物联网社会将分为信息资源的掌控者与不占有信息资源的群体,这也必将引起一种新的对抗。

4对物联网伦理挑战的应对思考

1、大力发展相关技术

(1)尽快突破物联网核心技术。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安全加密技术,在信息加密、身份认证系统、高级防火墙、网络检测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保证物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

(2)尽快确立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在遵循以人为本、公平合理的原则基础上,就物联网的技术标准问题展开多方合作与全球对话,尽快确立公正、规范、统一的物联网技术国际标准体系;

(3)加强物联网技术管理,包括频谱资源的管理利用、技术标准管理、编码管理和安全管理、污染处理等等。

2、完善法律法规

在物联网的感知层,传感器的布置和电子标签的使用,将面临保护、监管和回收难题;

在物联网的传输层,将遭遇非法搜集、处理、分析信息的多重围困;

在物联网的应用层,利益平衡和纠纷处理也面临难题,必要时借助法律法规的强制和规导力量,可为物联网的健康发展提供强硬法律保障。

3、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在物联网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尤其需要帮助人们了解媒介技术如何构架现实,提高人们对虚拟与现实的反应与思辨能力,唤醒人们对媒介信息和传播环境的警觉,防止和消解技术异化,坚持人在媒介时代的主体地位。

4、构建完善的物联网伦理体系

一方面,在技术和终端物品的研发和设计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社会伦理观念,体现人的尊严和需要;另一方面,技术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如何选择和使用技术往往由内含道德观念的人所决定。

对此,可以建立配套的物联网道德评估与监督机制,如对企业或个人成立诚信档案、建立信用评估机制等进行道德约束。

八、虚拟现实

专题整理 | NO.12 新技术专题
1定义

1、VR

VR(VirtualReality)新闻,即“虚拟现实”+新闻,通过360度全景摄像机与其他实体设备记录新闻现场,经过处理后呈现在虚拟现实的设备上,使受众能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VR技术的核心特征可以归纳为沉浸、交互和想象。VR新闻是典型的沉浸式新闻,指一种能让观众获得新闻故事中描述的事件或情形的第一人称体验的新闻生产形式。

其基础思想是让参与者成为一个在场者的数字化身,并以其第一人称视角(或者第三人称视角等)进入一个虚拟重现的新闻故事剧情场景。其最主要目的是通过让观众化身为新闻事件现场的“目击者”而不仅仅是新闻的“观望者”。

2、AR

AR(AugmentedReality)增强现实,字面意思即现实被增强了,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把原本在现实世界一定时空范围内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视觉、声音、味道、触觉等),通过电脑等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AR技术使真实的环境和虛拟的物体实时叠加,两种信息相互补充。两个典型的AR系统是车载系统和智能手机系统。

3、MR

MR(MixedReality)即混合现实,由“智能硬件之父”多伦多大学教授SteveMann提出,包括增强现实和增强虚拟,指的是合并现实和虚拟世界而产生的新的可视化环境。

在新的可视化环境里物理和数字对象共存,并实时互动。增强现实(AR)是将虚拟信息加在真实环境中,来增强真实环境;增强虚拟(AV)是将真实环境中的特性加在虚拟环境中。

三者的具体区别参见:

2虚拟现实对传媒业的影响

1、内容呈现更具深度

虚拟现实媒介高仿真度地复现新闻“现场”,360度全景式呈现。受众能够“身临其境”,主动“沉浸”到新闻情境中,体验、感知新闻“现场”,主动探索、理解新闻事实,并形成互动。

另外,虚拟现实技术可轻松切换,特别是历史事件、灾害现场等,既节省资源,又保证质量,将新闻内容向深度推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新闻的现场感和用户的体验感。

2、业态转向跨界合作

目前,传媒机构在互联网前沿技术上明显落后于高科技公司。但是,高科技公司在新闻叙事方面能力有限,而传统媒体在新闻内容生产的公信力方面底蕴深厚。

如果传统媒体与高科技公司能够有效结合,权威内容与尖端科技“握手”联合,将会产生巨大的合力。如美国《纽约时报》与谷歌等高科技公司深度合作,大胆尝试VR、AR等新技术,获得了双赢。

3、受众主动融入体验

在虚拟现实新闻报道中,受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新闻现场”,进行互动,激发想象,成为新闻情境的一部分。

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和感知,打破了时空界线,受众进入新闻“现场”,高仿真的虚拟现实使信息的感知显著提升,产生了“共情效应”,强化了受众的情感体验,使其对新闻事件或目标主题的认知、体验大大提升。

3虚拟现实技术引发的道德困境

1、虚拟现实技术和生产者的主观性

虚拟现实技术以模拟真实为主要特征。虚拟现实在新闻业中的应用,其模拟真实的程度有多高,但新闻生产者无法避免自身的主观性渗透到虚拟现实新闻的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的动机和偏见都会在虚拟现实新闻的生产过程中有所体现。

2、虚拟现实技术和虚假新闻

对细节呈现的忽视,容易造成人们对新闻事件理解的错觉和偏差。虚拟现实虚假新闻便是利用错觉和偏差的体现。虚假新闻的生产者完全可能利用虚假图像来模拟真实的新闻事件。

模拟真实图像的准确性很高,实际上与现实中真实图像的差异性并不明显,人们无从辨识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3、虚拟现实技术和情绪的敏感性

虚拟现实技术对人们形成的潜在影响,其中就包含对人们情绪上的潜在影响。当人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虚拟空间中时,会加剧人们对新闻故事内容所作出的情绪性反应。

虚拟空间中人们情绪性反应的速度,要远远大于现实空间中人们情绪反应的速度。需要把握好虚拟现实新闻故事的内容,遵循相应的平衡性原则,尽量避免情绪泛化带来的风险。

4、虚拟现实技术和用户数据隐私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普遍应用于行业的各个领域,虚拟现实新闻项目的体验其实也涉及用户安全和隐私问题。

潜在的安全和隐私风险,一方面是用户注册的个人信息,以及用户在虚拟现实产品中留下的数字消费信息;另一方面是违规技术对用户原有应用程序的更改,窃取用户的数据信息。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业中的应用,需要建立起用户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体系,同样也依赖相应的法规和条例。

虚拟现实技术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后应用产品的开发,用户数据的规模会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构建一个安全的数据隐私保护体系,对于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业普遍应用的前景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虚拟现实技术道德准则在新闻业中的实践应用

1、明确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实践的责任和伦理要求

虚拟现实技术和新闻业的结合,催生出虚拟现实新闻,需要明确其中的责任意识和伦理要求。

虚拟现实新闻的责任意识体现为两点:

其一,应该建立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不断地推进虚拟现实技术的信息服务体验感;

其二,要以尊重新闻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同时也要尊重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同样受到一般性规则的伦理要求。例如要尊重人的主体性,要尊重科学性,要承担社会责任,要满足公共利益。

2、建立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道德监管和预警系统

搭建一个立体式、全方位、动态化的风险预警系统,对于完善虚拟现实技术的风险防御体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虚拟现实技术的研发、使用者,或许对技术风险的预判不足,但是要具备风险防御的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面对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可能会产生的风险问题要有能力去解决。

3、增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个人道德和自律原则

虚拟现实技术的研发者和设计者熟悉技术的原理,同时也知晓和熟悉现实当中的道德规范。增强技术研发者和设计者的道德伦理意识,可以推进虚拟现实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虚拟现实技术产生良好社会效益的前提,就是要增强个人的道德伦理意识,并且以促进社会效益作为整体性目标。作为用户群体,应该合理遵循技术使用的规范,以满足个人务实性需求为导向,切实贯彻好技术向善的行为理念。

九、元宇宙

1定义

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

元宇宙是虚拟与现实的全面交织。首先,元宇宙时代无物不虚拟、无物不现实,虚拟与现实的区分将失去意义;其次,元宇宙将以虚实融合的方式深刻改变现有社会的组织与运作;再次,元宇宙不会以虚拟生活替代现实生活,而会形成虚实二维的新型生活方式;最后,元宇宙不会以虚拟社会关系取代现实中的社会关系,而会催生线上线下一体的新型社会关系。

详见元宇宙专题:

推荐论文

[1] 万颖.大数据新闻的创新与困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50(05):151-156

[2] 刘德寰,李雪莲.大数据重塑新闻业[J].中国出版,2017(05):6-11.

[3] 许向东 ,郑雪婧 .数据科学在我国新闻传播业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编辑,2022(06):38-42.

[4] 刘丹凌.数据新闻业:新理念、新实践、新传播[J].中国出版,2017(10):12-15.

[5] 刘星.算法推荐新闻的运作困境与优化逻辑:基于建构主义技术观视角[J].学术研究,2022(09):75-78+86.

[6] 罗新宇.智媒体传播中“算法推荐”伦理的冲突与规制[J].新闻爱好者,2020(11):72-75.

[7] 郑广淼,孙燕,刘韬.区块链技术在传媒行业中的应用探究[J].编辑学刊,2022(02):106-111.

[8] 宋巍.区块链的新闻业赋能前景及瓶颈突破[J].青年记者,2021(22):109-110.

[9] 唐铮,王欣欣.5G时代新闻业的新形态、新进路和新规制[J].新闻爱好者,2022(02):10-13.

[10] 姜圣瑜.5G时代新闻传播的新变化[J].当代传播,2020(06):31-33.

[11] 邱若谦.云计算概念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J].青年记者,2020(02):15-16.

[12] 张红梅.云计算背景下的报业创新[J].开放导报,2014(04):93-96.

[13] 宋鑫卓.5G时代新闻业特点与发展策略[J].青年记者,2019(23):10-11.

[14] 郝红霞,刘峰.基于云计算的全媒体新闻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探析[J].新闻大学,2014(06):116-123.

[15] 董广安,吕冰汝.物联网技术的传播应用及其伦理挑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9):16-20.

[16] 蒋沁燕.物联网视域下的传媒转型之路[J].传媒,2016(02):50-51.

[17] 冉凌宇.“物联网+人工智能”:Web3.0时代的数字传媒发展初探[J].出版广角,2021(07):70-72.

[18] 喻国明,李凤萍.5G时代的传媒创新:边缘计算的应用范式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3(01):65-69.

[19] 孙强.VR新闻的道德伦理风险和对策[J].青年记者,2020(33):35-36.

[20] 刘海鹏.虚拟现实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探析[J].青年记者,2019(35):17-18.

贴心的阿匠已经把论文给你打包好啦,还不快来白嫖:

https://pan.baidu.com/s/1vsSO46X1KYgv4QQYnxyc2A?pwd=y37c

提取码:y37c

原创文章,作者:afeng135,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1dj.com/226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