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总书记汇报】全是干货!建三江22项农业新技术快收藏吧→

原标题:【向总书记汇报】全是干货!建三江22项农业新技术快收藏吧→

以创新技术突破引领科技革命

——建三江分公司应用二十二项农业新技术及措施

近年来,建三江分公司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建三江时提出的“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北大荒集团“1213”高质量发展工程体系和“32366”任务体系为落脚点,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业短板和生产瓶颈,以国际前沿、国内一流可复制、可推广、可量化的技术措施创新为研究方向,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积极与校企合作共研,年开展农业创新示范推广项目20项以上,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奠定坚实基础。现将分公司目前已熟化、推广的农业重点创新技术进行介绍。

一、育秧基质土改良生产

通过添加草炭土或椰糠等物料对工程弃土或其他较为贫瘠的土壤进行改良,降低土壤比重,提高蓄水保水及透气能力,形成符合育秧生产的基质土。

技术优势:基质土改良规模化生产,极大降低了对耕地表土的依赖,解决了秧田取土难、质量差等问题,是实施黑土耕地保护的一项有利措施,并对叠盘工厂化育秧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温汤浸种技术

根据种子的耐热能力比病菌耐热能力强的特点,用较高水温杀死种子表面和潜伏在种子内部的病菌,并兼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应用时,先将水稻种子在冷水中浸种24小时,然后在40~50摄氏度的温水中浸泡5分钟,再放入54摄氏度的温水中,保持水温52摄氏度左右浸泡10分钟,捞出晾干播种,可有效杀死稻瘟病、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等病菌。

【向总书记汇报】全是干货!建三江22项农业新技术快收藏吧→

技术优势:应用物理方法代替传统化学方法对种子进行消毒,可有效减少种衣剂的使用成本,大幅减少浸种催芽时使用化学药剂对土壤及水源的破坏,也为有机水稻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是目前农业绿色生产、实现黑土耕地保护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

三、智能双氧催芽技术

该项技术是在常规浸泡式浸种催芽的基础上,集成运用臭氧消毒、快速催芽、供气增氧、温度补偿、高温散热、降温控芽、温水浇灌七大核心技术,可实现低能耗下自循环、供气增氧、散热喷淋等系统全部自动化运行,不同生产阶段水温波段式恒定,确保干种48小时出芽、达到待播状态的新型水稻芽种生产技术。

【向总书记汇报】全是干货!建三江22项农业新技术快收藏吧→

技术优势:一是催芽周期短,干种子48小时左右即可达到出芽状态,与常规相比缩短7~8天;二是种子养分消耗少,浸催时间短,可减少胚乳养分消耗20%以上,大大提高秧苗的抗性;三是培育健壮芽种,浸催时氧气充足,种子呼吸强度大,促进种子萌动、转化、生长,实现芽齐芽壮,为培育健壮芽种打下基础;四是有效消灭种传杂菌,通过臭氧发生器产生臭氧,定时定量注入常温浸催的种子箱内,从源头杀灭种子中携带的病菌,如恶苗病菌等;五是节约生产用水,浸催时一次性供水,全程供氧,不需换水,与常规浸种催芽相比节水两倍以上;六是智能化程度高,通过远程控制和自动控制相结合的方式,一键即可完成箱体注水、跨区调水、双氧供给和温度补偿、检测等操作环节,实现了芽种质量和安全系数双提升,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作业效率。

四、叠盘育秧技术

该项技术是指在育秧基地完成育秧床土准备、流水线播种、叠盘、暗室内恒温保湿48~60小时出苗,出室炼苗,将立针期秧苗连同秧盘摆放到育秧大棚进行常规管理的技术体系。

【向总书记汇报】全是干货!建三江22项农业新技术快收藏吧→

技术优势:一是叠盘育秧机械化程度高,播种后采用机器人码盘,智能化控制暗室内温湿度,叉车进出箱、铲车装土和电动轨道车应用。按照400亩育秧工作量计算,可节约用工25人,较常规育苗人工节约亩成本12.6元;二是播种标准高,流水线作业播种均匀可控,能够实现精量播种的目的,比常规播种方式每亩减少种子用量10%左右,亩节本约5元;三是出苗及成苗率高,出苗率、成苗率高于常规6%;四是插秧质量高,硬盘育秧不涨盘、边盘可成苗,插秧不丢苗,漏插率相比常规降低4%,比常规插秧亩减少用苗3~5盘,亩降低补苗成本20元;五是增产效果明显,叠盘育秧较常规育秧亩增产约30公斤,增产比5.1%,亩综合增效80元以上。

五、硬盘摆盘机应用

该设备是针对目前育秧摆盘环节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高、摆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而研发的产品。通过传动输送机构将秧盘逐渐向下输送,秧盘在传动输送机构的驱动下移动至安装机架的下端,并利用秧盘落地后产生的反推力驱动移动底盘倒退行走,利于后续秧盘逐行摆放。

【向总书记汇报】全是干货!建三江22项农业新技术快收藏吧→

技术优势:硬盘摆盘机作业过程中可根据实际作业要求调节输送速度,自动化程度高、稳定性强、作业标准一致,操作方便、省时省力,能够减轻劳动强度,大幅提高作业效率与质量,较常规人工摆盘提高工作效率50%以上,亩节约人工成本5元。

六、硬盘全自动起盘机示范应用

该设备是针对目前水稻棚内人工起盘劳动强度大、投入成本高而研发的产品。首先在育秧棚内的砖垄上架设轨道,轨道长度根据用户具体使用情况进行搭建调整,机器开启自动控制,秧盘不断铲起,每次集盘结束后,手动将秧框移除,全程只需一人操作。

【向总书记汇报】全是干货!建三江22项农业新技术快收藏吧→

技术优势:该设备轨道铺设方便,机动灵活,可随意转弯,使用方便,可一次性完成棚内硬盘的起盘、输送、集盘、装筐等作业,每小时作业效率可达400盘;能缓解传统人工起盘用工量大的问题,降低人工投入成本、人员劳动强度,全面提升水稻棚内作业机械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七、旱平免提浆技术

该项技术是在水稻秋季收获后,在对土地深翻、浅旋整地作业的基础上,采用激光平地,整地机械进行旋耕平地达到插秧作业标准,次年春季泡田后不再进行搅浆作业,按照农时界限直接进行插秧作业的耕作模式。

【向总书记汇报】全是干货!建三江22项农业新技术快收藏吧→

技术优势:一是缓解农时,插秧前无需搅浆整地作业,提前7~9天泡田即可,为同期其他农事工作缓解农时压力;二是节约泡田用水,与常规搅浆整地相比晚泡田10~15天,并采取“花达水”泡田,泡田期亩节水30~45立方米,春季农时旱季最高可亩节水60立方米,水电费节本5元左右;三是降低机械作业成本,激光平地后,三年内每年只需常规整地后进行局部土地平整,通过减少搅浆整地环节,亩可节省机械作业成本15元左右,实现综合亩节本20元以上。

八、水稻侧深施肥技术

侧深施肥技术是施肥方式的一种变革,是一项以侧深施肥为前提,与培肥地力、培育壮苗、灌水管理、肥料选用、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选用等单项技术综合组装配套的栽培体系。该技术在插秧的同时,将专用肥料同步施在秧苗侧边3厘米、深5厘米的土壤中,实现基蘖肥一次性施入的技术模式,是近年来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大力实施农业“三减”行动的重要手段和核心抓手。

【向总书记汇报】全是干货!建三江22项农业新技术快收藏吧→

技术优势:一是减少肥料流失,有效保护黑土耕地和防止环境污染,优化土壤肥料供给结构;二是利用此项施肥技术保证水稻前期营养充足,促进水稻生长,插秧后肥效接续速度快,与常规相比返青时间提前2~3天;三是一次性将基蘖肥施入,减少人工投入,亩降低人工成本5~6元;四是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作物对土壤的掠夺式“开发”,提高水稻产量,亩可节肥10%左右、增产6%~8%、增效80元以上。

九、水稻变量施肥技术

该项技术在侧深施肥的基础上,作业过程中通过插秧机前轮左右两端安装的电极板测量土中的电导率,利用电阻数值来估测养分总量,在插秧行走过程中,对土壤肥沃程度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对施肥量进行动态调整,实现精准施肥和平衡施肥。

技术优势:一是机械动力强劲、速度快,比常规机械提高作业效率10%以上,日插秧面积60亩以上,降低人工成本10元以上;二是通过可视平板,实现一键操控,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参本田数设定后与常规侧深施肥插秧机操作基本一致;三是配有直行辅助系统,提高作业质量,降低人员劳动强度;四是通过精准施肥、平衡施肥,减少肥料施用量,减肥率达10%,亩节肥3公斤左右、节本10元左右,并通过平衡施肥,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提升稻谷品质,实现亩综合节本20元以上。

十、宽窄行插秧技术

该项技术是目前在水稻栽培领域通过合理改变本田秧苗行距进行缩垄增行,合理增加有效面积插秧株数,实现水稻产量提升的新措施。常规水稻行间距为30厘米×30厘米,2020年,分公司推广的宽窄行插秧行距主要有两种,一种行间距为17厘米×33厘米,另一种行间距为14厘米×36厘米。

【向总书记汇报】全是干货!建三江22项农业新技术快收藏吧→

技术优势:一是宽窄行机插改变了植株行间距,增加了通风透光效果,提高光能利用率;二是常规插秧机平均行距30厘米,宽窄行插秧17厘米×33厘米或14厘米×36厘米,平均行距为25厘米,比常规插秧平方米可增加穴数5穴,亩增产50公斤以上、增效130元以上。

十一、密苗机插技术

该项技术育苗播量每盘280~300克,为常规育苗两倍以上,育苗时采用叠盘育苗技术;秧龄15~17天,插秧叶龄2.1~2.3叶,亩插秧量每亩13~15盘。

技术优势:育苗时采用叠盘育秧技术,解决了常规密苗育秧成苗率低、“三类苗”普遍、顶盖现象严重等问题。在离乳期前移栽,缩短育秧进程,有效降低秧田发病及受冷害风险,插秧时亩减少秧盘用量15~20盘、降低物化及人工成本40元左右,是目前探索降低水稻育秧成本的高效简约方法之一。

十二、节水控制灌溉技术

该项技术是指在秧苗本田移栽后的各个生育期,田面基本不再长时间建立灌溉水层,也不再以灌溉水层作为灌溉与否的控制指标,而是在水稻全生育期,结合水稻叶龄指标,以不同生育期不同的根层土壤水分作为下限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次数、定额的新技术。

技术优势:一是增产效果明显,控制灌溉技术对水稻的根系生长、无效分蘖控制、株型及群体结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控作用,与常规比较亩增产5%~10%;二是节水效果显著,全生育期亩节水80立方米以上;三是抗倒伏能力强,控制灌溉水稻根深、节短、秆粗、壁厚,底部节间壁厚较常规提高30%,基部节间距比常灌缩短21%,抗倒伏能力显著提升。

十三、叶龄智能诊断

该项技术突破了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瓶颈,利用部署在田间的、可远程操控的六自由度伺服机构,可以将摄像机预置在最佳位置和最佳角度,定时定点采集水稻生长图像,再由人工智能识别软件对水稻图像进行识别,判读水稻的叶龄、分蘖数、株高、叶长、叶色等水稻生长性状的量化指标。

【向总书记汇报】全是干货!建三江22项农业新技术快收藏吧→

技术优势:一是率先实现了大田原位、连续、无损、全周期水稻生长性状检测,极大降低了田间调查的工作量,让每个农户实时掌握水稻实际龄期;二是实现水稻叶龄智能诊断,获得了水稻生长性状数据,这些数据与生长环境、农事活动、农时、生产资料、人工、产量、品质、病虫害等共同构成了水稻生长大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深入研究水稻性状与环境因素、水稻产量和品质之间关联关系,未来,更能进一步建立水稻生长数字模型;三是叶龄智能诊断技术奠定了寒地水稻生产智能管控的“农业大脑”基础,形成了构建水稻长势量化指标的核心,推动了寒地水稻智能灌溉应用、生产智能管控应用以及生产全程智能化的发展进程。

十四、智能灌溉技术

智能灌溉以叶龄智能诊断为核心贯穿本田生产全过程,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自动控制等技术,建立水稻灌溉智能化管控模型,根据水稻生育进程,结合水稻品种、土壤条件、气象预报和田间环境,实现不同龄期的智能化水层调控,达到“浅、湿、干”量化管理和科学可控管理。

【向总书记汇报】全是干货!建三江22项农业新技术快收藏吧→

技术优势:一是智能灌溉技术可有效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调控穗数与粒重的最佳关系,并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实现以水调温、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促产的目标;二是为灌区用水管理调度的优化提供依据,为灌区管理系统提供用水预测信息,推进灌区用水调度优化;三是智能灌溉可有效提高灌溉系统运行效率,相比传统方式能够有效实现节水、节能,对改善生态环境、黑土耕地保护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十五、稻田综合种养

为全面推进绿色农业的革新,探寻稻米产业绿色发展之路,分公司通过将“蟹虾稻共作”作为发展创新产业、生态绿色农业的重要举措,推动立体高效生态种养模式。

【向总书记汇报】全是干货!建三江22项农业新技术快收藏吧→

技术优势:水稻田里养螃蟹、龙虾的效益是普通水稻的两倍,蟹稻虾稻共生,相互给养,稻田成为螃蟹、龙虾生长的乐园,螃蟹、龙虾为水稻田松土施肥,看似毫无关系的水稻和蟹虾培养出共生关系,加上水稻订单保驾护航,为种植户、企业带来双赢。这种生态循环的种养结合模式,既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又起到了保护与修复稻田的效果,也增加了水稻种植的综合产出效益。

一是水稻效益明显提升,水田综合种养平均亩产水稻500公斤,产出的蟹虾稻品牌有机水稻平均每公斤单价3.2元,扣除种植成本1200元,亩利润400元左右;二是养殖效益可观,蟹稻共作平均亩产成品蟹20公斤,河蟹市场批发平均售价每公斤50元,亩产值约1000元,养蟹成本约580元,亩纯效益420元左右。虾稻共作平均亩产成虾17公斤,市场零售价格平均每公斤60元,亩收益1020元,养虾成本约650元,亩纯效益370元。依托高效附加农业种植模式,水稻每亩纯效益770~820元,较常规种植亩增效370~420元。

十六、水稻分段收获

秋季水稻成熟后,利用割拾一体机或割晒机械将水稻割倒在田间进行晾晒,让水稻在田间脱水晒干,待谷粒含水量达标后,通过收获机配套拾禾装置进行拾禾作业。水稻分段收获技术在降低收获风险、保障种植户收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效果明显。近年来,分公司将水稻分段收获作业作为秋季水稻收获抗灾保丰收、提产保效益、降损保品质的重要手段。

技术优势:一是降低收获风险,收获期平均提早15~20天,有效解决霜期滞后造成的收获期延问题,减轻直收期间机车作业压力,降低后期收获风险;二是机收减损效果明显,综合损失率可控制在2%以下,亩较常规减少收获损失50斤以上;三是降低保管成本,拾禾后稻谷水分适宜,减少晾晒人工及铺垫、苫盖等物料成本;四是稻米早上市,销售价格好。

十七、秸秆全量还田

收获机械100%安装抛撒器,秸秆粉碎还田长度 5~10厘米,抛撒均匀。水田采取工作幅宽27厘米以上大犁进行深翻,翻深20厘米以上,将秸秆充分埋入地下;旱田玉米采取深翻耙地,大豆采取深松或浅翻深松耙地方式。

技术优势:有效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有效孔隙度,增加土壤通气、透水性,提升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通过秸秆全量还田,每公斤土壤有机质平均每年提升0.3克。

十八、标准化格田改造

该项措施是一项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耕地治理措施,是落实“藏粮于地”的有效措施。在沟渠、路、林三网整体布局的前提下,把影响农田耕作栽培的渠埂、高岗、低洼等因素统一纳入规划改良范围,形成一条路贯穿其中、路两侧为格田、四周布水渠的农田规划模式。改造后,单格田长度不超200米,格田面积15亩以上(坡降过大的地块可小于15亩)。

技术优势:一是提高耕地利用率,改造后格田面积统一增大,田间工程明显减少,通过减少池埂、水渠占地,可增加插植面积4%左右;二是节水效果明显,格田改造后地块平整度提高,充分发挥节水控制灌溉技术优势,亩节水100立方米以上;三是保护耕地效果显著,由于中间规划田间路,可在插秧阶段运苗、秋收期间接粒,有效降低了机车对耕地的破坏,大大提高了机车通过率,尤其是秋收困难时,效果更加突出;四提高综合效益,利用田间路运苗、运肥、运粮,亩节省人工成本70元以上。改造后,有效插植面积提高4个百分点左右,亩增量20~30公斤、增效50~80元。便于机械作业,提高作业标准,缩短作业周期,作业效率平均提高15%~20%以上,亩节本约15元,实现亩综合增效135~165元。

十九、黑土耕地保护与提升措施

以测土配方施肥为前提,重点推广应用水稻侧深施肥、变量施肥等技术措施,做到精准精确施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在病虫害监测预警的基础上,重点依托先进农机具及高效药剂应用、专业化绿色防控等措施,实现高效节本防病虫草害,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在耕作方式上,推进浅翻深松、联合整地、用养结合、休耕轮作,秸秆粉碎还田,大力推广有机肥(包括生物有机肥、生物菌肥)应用面积。

实施效果:实现保护区耕地质量年平均提高0.1个等级(别)、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02个百分点以上;旱田平地耕作层厚度平均达到30厘米、坡耕地耕层厚度平均达到20厘米以上、水田区耕作层厚度平均达到20厘米左右。

二十、辅助直行系统

该系统在机车作业过程中,通过获取人工卫星信息,辅助机车手操纵方向盘进行直行和转向作业,可实现高精度行走和作业。

技术优势:目前该系统主要应用在水稻插秧作业过程中,通过配套设备,在插秧过程中实现机械驾驶及上盘工作由一人完成,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减少站盘人员一名,亩可降低人工成本10元左右。

二十一、无人驾驶技术

该项技术实现了北斗农机系统与农机控制系统的深入整合,以北斗精准位置信息作为基础,用北斗导航系统控制农机的启停、鸣笛、农具升降、作业速度和转向,配以传感器技术辅助实现无人驾驶。目前,已在水田搅浆整地、插秧、植保、收获及旱田整地、播种、镇压、中耕、植保环节实现无人化,使作业质量更稳定、作业层次更多样。

技术优势:相比于传统机械作业,可减少作业司机一名,有效解决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用工难、适龄劳动力短缺问题。水旱田通过少人、无人化作业整地收获,减少劳动力80%以上,水田插秧减少劳动力50%以上。

二十二、智慧农业建设

通过应用云平台调度、北斗导航、无人控制、5G通讯和多传感器融合等多项技术,实现云端作业任务部署、路径规划、任务下发、远程操控等平台化管理的多机协同作业,并在机械路径规划自动出入库、5G高清画面回传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完成各作业环节动态监控化和平台化,实现水旱田智能农机耕、种、管、收整个作业环节少人、无人作业全覆盖。

实施效果:通过智能化浸种催芽、智能化育秧硬盘生产、智能化叠盘育秧、秧田智能化温湿控制、无人搅浆整地、无人驾驶插秧、辅助直行插秧、智能化叶龄诊断、智能化控制灌溉、无人植保、无人驾驶割晒拾禾直收、无人机车翻地、无人机车筑埂等技术,水稻种子用量减少10%以上,秧田育秧缩短7~9天,出苗率及成苗率、秧苗素质大幅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15%~20%,亩减肥15%以上,稻谷收获损失减少2%以上,亩节省人工成本50元以上。旱田通过联适导航系统,对拖拉机、高地隙自走式喷药机、收割机等进行改装升级,实现播种、植保(变量施药)、中耕、收获、翻地、秸秆打捆全程无人化作业,作业质量、标准大幅提升,亩减药15%~20%,节省人工成本15元左右。

平面编辑:赵阳

统筹:张永刚

监制:刘晓雨

获取更多信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原创文章,作者:afeng135,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1dj.com/227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