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秀肌肉,新技术赋能下的两会报道!(答题必备素材)

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年度盛事,是社会舆论的焦点所在。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热烈讨论中提升新闻舆论的引导能力,维护舆论场域中的稳定和谐,是利党利国利民的大事。因此,每年3月的全国两会都会吸引社会各界及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因其重要性和独特性,两会报道也成为各家媒体秀“肌肉”、展技术、亮新招的最佳平台。

媒体秀肌肉,新技术赋能下的两会报道!(答题必备素材)

今年的两会,“云端”成为主流,云采访成为一个新的方式,云端约会给网友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而5G技术的加持,也让云采访能够更好的释放出魅力。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今年和去年两会报道中的新传播技术的应用吧!

媒体秀肌肉,新技术赋能下的两会报道!(答题必备素材)
媒体秀肌肉,新技术赋能下的两会报道!(答题必备素材)

2019两会报道中的新传播技术应用

2019年两会报道亮点频出,通过移动优先战略,用实际报道诠释全媒体时代的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其中,通过技术升级带来的5G+4K+AI成为最大亮点。在报道形式上,直播、短视频、数据新闻、H5交互渐成常态,VLOG、评书等新呈现形式引人关注。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两会报道中的全传播链条应用

《政府工作报告》连续第三年提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并且首次提出“智能+”。这个代表着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技术也频繁出现在2019年两会报道现场,在两会新闻的采集、生产、报道和平台建设等传播链条各个环节都有应用。

媒体秀肌肉,新技术赋能下的两会报道!(答题必备素材)

在新闻采集和生产环节,搜狗公司开发了搜狗智能录音笔C1并在两会新闻采编过程中首次使用。这是一款能转写的便携智能设备,可帮助记者实现录音转文字、同声传译等功能,为此次两会新闻采写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进一步提升了新闻生产效率,也标志着人工智能在新闻采集、生产领域进一步落地。

光明网则与影谱科技合作出品了“委员全息履职”节目,借助影谱科技自主研发的Video AI技术,快速实现影像识别和内容生产,在委员采访视频基础上基于语义场景自动化生产视频内容,可视化、智能化地呈现政协委员履职场景,观众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委员的专业建议。全息履职的新型报道方式颠覆了传统的内容生产方式,是智能技术与新闻采编深度融合的最新成 果。

在新闻报道环节,AI机器人技术由幕后走到台前成为两会报道的一个亮点。新华社出品了《新小浩上两会》《新小萌上两会》系列短视频,推出全球首个AI合成女主播“新小萌”,并将原有AI男主播“新小浩”坐着播新闻升级成站立式播报。两位新华社AI主播可实现两会期间24小时全岗制工作,通过文字、语音、机器键入文本,高效产出音视频播报新闻。

光明日报社评室则打造出《光明政论——AI小明说两会》专题栏目,AI主播“小明”突破了以往虚拟人物的刻板形象,增添了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确保了人物形象的逼真和画面的质感。同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百度公司合作开发了AI智能机器人“小白”和“小度”,并首次启用其参与两会新闻直播。“小白”采集了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声音,通过个性化语音合成技术形成“声音复刻”,参与央视两会直播,打造主持人白岩松的“伪在场”。而“小度”通过搜索全网相关文章、网友评论、实时热搜并智能分析,与两会现场记者问答互动,为收看央视直播的观众预测记者招待会热词。

在人工智能平台建设方面,2018年已在两会亮相的新华社“媒体大脑”继续升级,采用“媒体大脑3.0”技术,做到快速分析2014年以来历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同类数据对比,形成数据可视化短视频——《一杯茶的工夫读完6年政府工作报告,AI看出了啥奥妙》。该条短视频被多家媒体平台转载,形成传播爆点,全网浏览量达到1.3亿次。同时,“媒体大脑”还可实现对视频智能剪辑、封装、分发(如《MAGIC看两会,这就是最高法报告中的力度、温度和速度!》等视频新闻),让解读更有深度,时效更快,也更符合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媒体大脑”平台的升级将人工智能与新闻报道的融合引向更深入阶段,也对大数据时代媒介生态未来进行了探索。

(二)5G+VR/AR/MR+4K技术的尝试

5G技术是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一个热点,尤其对于融合趋势下的传媒业来说,5G技术带来的变革既是机会又是挑战,能否抓住这次基础技术升级机会将影响媒体机构的下一步发展。2018年5月22日在福州举办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发布了中国5G发展的“时间表”,具备示范应用能力的5G终端最早将在2019年下半年推出。

2019年,位于北京梅地亚中心的全国两会新闻中心首次实现5G网络全覆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国际上首次实现5G技术持续传输4K超高清信号,为媒体升级全景式现场报道创造了技术基础。5G通信技术将为VR的普及提供通路基础。两会开始之前,央视新闻新媒体首先进行了5G直播,对梅地亚新闻中心进行探访并利用VR技术全景展现。

3月3日,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进行了首场“部长通道”5G+VR直播,基于5G网络,央视新闻直接使用微博客户端进行全景实时直播,央视新闻客户端同步进行图文直播。观众打开手机微博即可观看部委负责人对热点问题的回答,这种沉浸式的直播方式吸引了18万次观看。同时,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也通过5G+VR技术直播两会现场和梅地亚中心记者会现场,通过人民日报两微两端播出。新华社也在海外平台进行VR全景报道,还对直播进行了一次前沿尝试。3月10日,新华社成功对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三场记者会进行首次5G全链条直播报道,由5G手机拍摄,借助5G网络传输,5G手机即时呈现,是部署5G技术改革直播形式的初次实战。

中央级媒体融入VR移动直播平台的同时,地方级媒体也在两会报道中纷纷涉足这一领域。河南广电全媒体平台北京演播室使用VR全景相机进行实时全景直播;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在北京搭建了“4K高清大屏+全息虚拟蓝箱+融媒互动调度”于一体的全媒全景全息演播室;江苏广电则派出融媒体采访团队,在江苏广电北京基地设立两会融媒体中心,充分运用5G传输、VR等技术推出系列融媒体新闻产品;浙江广电集团启动两会融媒体中心,通过虚拟前景技术推出一个未来社区,观众可以和主播一起走进医院、学校,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感受民生实事落实给生活带来的变 化。

媒体秀肌肉,新技术赋能下的两会报道!(答题必备素材)

在AR应用方面,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在2019年两会报道中首次启用了智能AR直播眼镜“智慧眼”,借助注意力捕捉技术,将记者的眼睛变成摄像机,记者看到的现场画面会通过“现场新闻”客户端同步直播给网友,观众宛若身临其境。“智慧眼”技术的引入使两会新闻采编报过程更加简化,也把观众和两会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

MR混合现实技术也被应用于两会报道中,诞生了可感性强、互动性高的新闻作品。封面新闻借助四川移动提供的5G技术支持推出虚拟实景系列报道“走进四川超级工程”,将MR技术与虚拟直播技术结合应用到大型主题新闻视频播报中,创作了汶马铁路、白鹤滩水电站、凉山三河村脱贫攻坚工作进展等系列新闻报道。新华网则推出创意微视频《全息交互看报告》,用MR技术制造沉浸式体验,透过小家反映国家,展现2019年国家的发展目标将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观众对于两会题材报道,始终保持在红毯圆桌的刻板印象里,没有生动活泼的场景化体验,这也极大限制了受众对时政内容的关注度和喜爱度。用户开始有机会通过更高清、更立体的传播技术身临其境感受新闻现场,不断打破了刻板印象,增强了吸引力。

(三)可视化呈现手段的深入应用

可视化是媒体呈现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2019年两会报道在可视化呈现方面的一个特点是出现了大量轻制作、生活化的视频和图文原创内容。这类报道方式与传统时政报道的严肃表现方式不一样,切口小、平易近人,并且具有趣味性。

Vlog意思是视频博客,是2018年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视频表达风格,多为记录作者的个人日常生活。两会期间,中国网将Vlog与报道结合,策划了“开箱”系列主题视频,邀请出镜记者走访两会代表,生活化地呈现了上会记者和代表们的精神面貌。人民网推出了《两会Vlog》,揭秘大型直播节目《两会进行时》台前幕后的故事。南方都市报记者吴斌通过《南都记者两会Vlog:今天,我在两会上提问了!》记录下自己参会、采访、发稿的全过程。Vlog中记者的播报语态更加亲切自然,视频节奏更快,拍摄过程也更轻量化,减轻了两会主题的沉重感,更贴合观众的收看习惯。

两会期间还推出了一系列有趣的图解新闻。光明网围绕“部长通道”推出“我是部长”系列有声漫画,以“声音+动态漫画”的形式展现多位部长在通道上的精彩问答。新华社客户端发布20张动图卡片,精选《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目标以动图形式生动展现新一年的工作任务。中国新闻网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炼出9个关键字,用漫画长图形式展现报告中的“民生礼包”。

除以上可视化内容,人民日报推出的《中国军队一分钟》、央视网推出的《我是代表》、光明日报推出的《致敬》《牵挂》微视频也都是两会报道的爆款内容。以上视频具有切入点小和互动性强的特点,带观众以愉快的方式接触新闻,营造在场感。不难看出,今年两会的报道思维从单向传播转向“用户本位”的互动思维,并努力减轻两会新闻的“硬核感”,以快节奏的内容努力降低观众的信息接收成本。

媒体秀肌肉,新技术赋能下的两会报道!(答题必备素材)
媒体秀肌肉,新技术赋能下的两会报道!(答题必备素材)

今年两会中的新亮点

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社首次推出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讲述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故事。这个系列访谈使用5G网络传输和全息成像技术,让身在异地的代表与记者跨越时空来“相见”,开创了5G时代远程同屏访谈的先河。5G+全息+访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媒体秀肌肉,新技术赋能下的两会报道!(答题必备素材)

(一)打破距离限制,实时交流畅通无阻。

武汉距北京1000多公里,乘坐高铁需要四五个小时,而在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中,代表与记者“面对面”实时交流毫无阻碍——5G网络的千兆级超高带宽和毫秒级的低延时打破了距离限制;极快的网络环境和极短的网络延时,让一方“喂喂喂”、另一方“啥啥啥”的连线场景成为历史。

(二)异地同屏呈现,“真人”就在眼前。

全息成像技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影像,营造亦真亦幻的观赏效果。在5G网络下,全息成像画面不再需要提前录制,真人等比例大小的“代表”可实时投放至异地演播间,“代表”的语音、表情、动作实时呈现,与记者握手、交谈、互动十分自然。

(三)软件硬件齐全,国产设备亮眼。

技术安排妥当,硬件设备得跟上,5G+4K视讯终端、全息膜显示终端将北京演播室和武汉、广州、昆明的摄影棚“无缝衔接”,虚拟与现实在这里融为一体,网速飞快、画质高清、交谈流畅、互动自然。

媒体秀肌肉,新技术赋能下的两会报道!(答题必备素材)

由于受疫情影响,人民网推出了一系列重磅的“云采访”栏目。例如通过《两会云客厅》搭建虚拟演播厅,代表、委员可“一键入厅”,与主持人实时对话;《代表委员云调研》让代表、委员与网友实时连线互通;《两会夜归人》通过“连麦”开启直播等等都体现了今年的一些采访报道新变动。

人民网还推出了虚拟主播小晴,AI主播说两会:数读政府工作报告,在整个播报过程中,没有因为AI主播而带来的违和感,整体对于数据的解读十分到位。

总之,在两会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技术赋能下的两会能够更好的进行议程设置,更好的将政府议题融入公民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新技术赋能下的两会将不断释放出新的魅力。

参考[1]广电独家.新华社又放大招了!两会报道用上了“黑科技”[2]冯莉,丁柏铨.以媒介融合之力,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水平——以人民日报、新华报业、上海报业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J].传媒观察,2019[3]黄楚新,郑智文.技术革新、多元传播、深度融合——2019两会新媒体报道观察[J].新闻战线,2019[4]张洪忠,刘旭阳.融媒体打造:2019两会报道中的新传播技术应用[J].中国记者,2019

媒体秀肌肉,新技术赋能下的两会报道!(答题必备素材)

你一定需要这个↓↓↓

媒体秀肌肉,新技术赋能下的两会报道!(答题必备素材)
媒体秀肌肉,新技术赋能下的两会报道!(答题必备素材)

原创文章,作者:afeng135,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1dj.com/227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