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究竟是工具还是武器

作者:崔传刚

当下谈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书籍早已汗牛充栋,我自己在这一领域的阅读也有几十本之多,所以我一度以为关于这个话题已经没有什么新鲜事了。但当我读到《工具,还是武器?》这本书,才发现我们可以讨论和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

《工具,还是武器?》的作者是微软的总裁布拉德·史密斯和公关部主管卡罗尔·安·布朗。说实话,这样的作者配置一度让我以为,这本书可能只是微软公司某种形式的公关。此外,这本书的目录看上去极为宏观,每个章节讨论的都是大问题,这也让人不免怀疑,这本书是不是空话连篇。再说书名,工具或武器、双刃剑、硬币两面、辩证法或者诡辩,这些说法似乎也司空见惯了。

但阅读之后,我收获到的却是一丝惊喜。这本书所讨论的技术问题我们几乎早已了然于胸,“对技术进行管理”的结论看上去也并不深刻,但它的优点是写得非常认真,非常关注论证的细节。与很多耸人听闻的科技前景解读相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富有逻辑,合乎事实,且比很多同类作品更有趣。

两位作者在这本书里谈论了14个重大的科技议题。比如谈到了数据的归属权问题。数据垄断会带来人工智能霸权早已是耳熟能详的惊悚故事,但这本书却并没有跟随这样的陈规,反而提出另外一种可能性:数据确实很重要,占有大数据确实更有优势,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数据和石油或者电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们是最容易复制和再生的资源,我们人人都可以产生数据,且随时产生新数据,而且数据的价值不是永恒的,而是时刻变化的。所有这一切意味着,没有人敢说自己可以永远霸占数据,正因如此,数据霸权未必就是真理。这样的讨论给我们描述的是一种数据开放的另类景象,多少可以让我们能够对未来增加一些乐观情绪。

书中还提到了新技术对就业的影响。人工智能时代有多少人会面临失业,让很多人恐慌。但这本书却从历史的角度告诉我们,有些旧行业确实在消失,但新的行业或许更值得期待,比如书中举了汽车行业的例子。当年,汽车的出现的确让马车夫消失了,甚至一度造成农民的经济危机,但从另外的角度看,汽车业造就了一整条新的劳动产业链,创造了很多从来没有的行业和岗位。例如,为了让更多普通人购买汽车,汽车金融应运而生,推动了现代金融业及信用行业的发展。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且说实话,这本书最好看的就是这些例子。它们让这本书变得一点也不空洞,相反,它们引人反省,也能够让人减轻对未来的焦虑。

那这些新技术到底是工具还是武器?我想作者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肯定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技术作为武器的一面。是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众多改造和进步,但最近一段时间,它的负面效应开始放大。这些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不仅包括技术对隐私的侵犯,对个人自由和社会的影响,甚至涉及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比如,企业天生热爱自由,不爱被监管,但是为了长远的发展,企业又不得不需要在自由和管制之间做出平衡。这样的观点出自微软之口毫不奇怪,毕竟它是美国古老又成功的科技公司之一,它们在这方面更有经验也拥有教训,它们尝过不和公众合作的苦头,也知道妥协正是企业长青的根源之一。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问题的话,我只能说它提出了重大问题,也给出了一些行动方案,但在最关键的问题上,却又承认技术公司本身的无能为力。我们经常把这些巨头当成无所不能的列维坦,但实际上,它们仍然受到各种国内外机制的制衡和限制。在世界将何去何从这样的根本问题上,它们只能是一个积极分子,而不是最终的决定者。

所以,在技术是工具还是武器这个议题上,这个世界的各种力量仍在博弈中。我们自然可以和作者们一样报以乐观的期许,但显然我们不能忽视我们面前还有很多值得警惕,而提高警觉,克制妥协,也许正是这本书想要传递的一种话语。

原创文章,作者:afeng135,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1dj.com/227630.html